幾乎所有民眾都吃過滷肉飯,但日前出版的米其林綠色指南台灣篇,卻說滷肉飯是源自中國山東的一道料理,但這似乎和國人認知的滷肉飯大不相同。

有小吃店老闆指出,滷肉飯應該是台灣的傳統美食,起源自早期傳統農業社會,把難得的豬肉塊剁碎,加上滷汁讓更多人可以分享,台北市府也將號召業者,一起為滷肉飯「正名」。

台北市重慶北路50年老字號的小吃店,專賣台灣正宗滷肉飯,老闆娘一聽到米其林指南將滷肉飯起源歸於大陸山東,大呼不可思議。米其林指南首次發行綠色指南台灣篇,將滷肉飯做法寫成豬肉塊和洋蔥炒過後煮熟,緣起於山東,這和國人認知似乎大不同。

業者指出,早期台灣農業社會一般家庭普遍都很貧窮,廟會慶典好不容易分到一塊豬肉,為了平分給一家好幾口,才將肉切碎,加上滷汁,淋在飯上,是道道地地的台灣美食。

根據最早的字典書,漢朝說文解字,鹵是正寫,後來出現滷,成為最常看到的寫法,至於魯是取其音相近,但魯是山東的簡稱,或許是這樣才讓人有山東的聯想,台北市將在7月份舉辦第一屆台北米食大賞,市府將號召業者全力為滷肉飯正名,讓大家知道滷肉飯的真正來源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新聞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